【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请保护好你的脚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12-15

      


  •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主要是与糖尿病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临床表现?  

       当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足部苍白、足趾冰凉、皮肤温度低等,即证明已发生血液循环不良。造成的结果为动静脉短路,进而引发组织供氧下降、局部缺血、溃疡、坏疽。  

      足溃疡:神经性溃疡和缺血性溃疡。  

      足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型坏疽  

      湿性坏疽:最多见,占3/4,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严重者伴有全身不适,毒血症等。

      干性坏疽:较少,占1/20,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严重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血流逐渐或骤然中断。

      混合性坏疽:约占1/6,因肢端某一部位动脉阻塞,血流不畅,引起干性坏疽,而另一部分合并感染。

       通常糖尿病足的坏疽最先出现在足趾,疼痛剧烈,久久不能愈合,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不断扩散,累及整个足部、踝关节和小腿,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严重的坏疽必须采取截肢治疗。

    糖尿病足的危害?    

    据统计,糖尿病足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有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会发生足溃疡,而大多数发生的足溃疡最终引发大约85%的截肢。         

    糖尿病足早期如何筛查?            

    1.颜色:缺血表现为苍白或发紫;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和触痛。


     2.测温度:检查足部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感染部位皮肤温度较高,有条件者采用皮肤温度计。

    3.感觉评估通过“10克尼龙丝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感觉缺失。

        除了10克尼龙丝检查,还可以用针检查两点辨别感觉、棉花絮检查轻触觉、足跟反射等检查方法。

    4.周围血管评估可以轻轻触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感知动脉搏动情况。

        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踝动脉与肱动脉的比值,ABI≤0.9提示有明显的缺血,ABI>1.3也属于异常,提示动脉有钙化或者血管壁僵硬。

       以上检查可于医院内分泌科进行,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

    糖尿病足如何预防?


    1.严格控制好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

       非空腹血糖控制<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2.日常足部护理

        日常知晓正确的洗脚方法,不要过分浸泡双脚,一般15分钟尚可。切忌水温过高,烫伤皮肤,可用手或手肘测量水的温度(建议不要超过37℃)。使用中性的肥皂,洗完请用浅色毛巾擦干脚趾间的水分,并检查有无出血和渗液。

       不让趾甲过长,剪趾甲时应注意,直着修剪,避免边上剪得过深,不要剪破硬茧和鸡眼,剪去尖锐的部分,并用锉刀将边缘修光滑。

       选择舒适的鞋袜,合适的鞋子要有足够的空间,透气性良好,鞋底较厚硬而鞋内较柔软,能够使足底压力分布更合理。  

       袜子建议选择天然材料制成的袜子,不穿过紧或有毛边的袜子,每天换袜子。

    3.定期检查,预防感染

      除了定期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建议养成每天检查足的习惯,老年人可以用小镜子照一下脚底板,重点检查足底、趾间及足部是否有变形、损伤、擦伤、水疱等。

    内分泌科杨秀丽医生告诉您:糖尿病足的预防大于治疗!

    科室联系电话:0438-6259229


             专  家  简  介

      

                           杨秀丽     副主任医师

            2012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内科学专业,医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内分泌工作近10年,2020年在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一年。

          掌握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骨质疏松症、甲旁亢、甲旁减,甲状腺相关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脂代谢异常,肾上腺相关疾病,垂体疾病及电解质紊乱)的诊治。

         尤其擅长:内分泌高血压的的诊治。